新闻动态

NEWS INFOMATION


上海航天局400亿民用市场“登陆计划”

来源: | 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摘选) | 发布时间: 2014-01-09 | 82 次浏览 | 分享到:
  上海航天这家受瞩目的航天机构不仅负责嫦娥飞天,还希望2015年综合收入至少20%来自民用品市场,因此既要面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市场压力,又需不断调适军民融合中的体制难题。
  1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这项国家工程的部分关键部件,已经在上海进入民用化研制阶段。它们的研制方还酝酿着规模更大的民用市场“登陆计划”。承担嫦娥三号月球车移动系统等四个半分系统研制的上海航天局,正在将用于月球车的移动系统和机械臂等机器人技术用于服务和工业机器人。此外,该机构还试图将运用在飞船、空间站中的重要技术也转化为高科技民用产品。
  上海航天局局长朱芝松说,目前“军转民”项目集中在太阳能光伏、动力锂离子电池、汽车电子、装备、卫星应用、物联网等领域。该机构已确立了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400亿元产业规模的目标。
  2015年民品综合收入不低于20%
  多年以来,航天系统的人才和资源也在向民用领域有所倾斜。上海航天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铁军告诉记者,军品单位定期会派人去民品单位挂职锻炼,把军品技术和经验转移到民品公司。此外,他们可以共享军品单位好的实验装置和测试设备,在研发课题变成产品过程中,也会和军品单位进行战略合作。
  上海航天局方面认为,这些扶持收效明显。航天能源与意大利公司合作研发生产的燃气预处理设备,据意大利商务部评估在全球排名第一。而在国家倡导节能减排的背景下,该公司研发的分布式能源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从利用天然气简单燃烧转为用天然气发电并制冷制热,天然气利用效率从30%提高到80%。
  探索军民融合机制
  实际上,早在三十年前,上海航天人就已开始民用产业,比如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风靡一时的“五朵金花”(上海牌电视机、航天牌电冰箱、上海牌洗衣机、舒乐牌吊扇和航天牌收录机)还先后获奖。
  据上海航天局民用产业部介绍,今年民品技术研发的年度科研费均达3000万左右。现在,上海航天局自上而下也在谋求体制机制创新。
  此外在融资方面,上海航天局正在推进建立引导基金,用于投资民用项目的商品化阶段。同时,上海航天局也在加大军民技术转移激励机制创新,重点探索股权激励、分红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机制。
  该局民用产业部副部长杨玉光解释说,将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有研发、中试、产业化三个环节。中试是指将研究室产品变成可以满足一定需要的工业化产品,通过建造中试线实现小批量生产。
  杨玉光说,通常研发阶段会划拨研发费,产业化阶段可以采用招商引资或者二级市场增发股票来融资。“但中间这10块钱谁来投入呢?我们也许可以找创投,但找到之后可能就会错过这个产业化商机。”他说。
  而引导基金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杨玉光说,每年上海航天局有两三个项目需要中试,投中试的引导基金可以通过上海航天局和社会合作伙伴共同筹钱,民用产业部会帮忙将需要中试的产品进行招商引资、推荐会,吸引合作伙伴。
  中试一旦成功,决定要产业化的时候,项目可以变成公司。比如,合作伙伴原来投资20%,如果不想接着投产业化则可以退出,如果愿意可以优先投,还可以把原来引导基金你投的部分变成股权。